报告说明:
《2025-2031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细分与投资机会挖掘报告》由权威行业研究机构博思数据精心编制,全面剖析了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行业现状、竞争格局、市场趋势及未来投资机会等多个维度。本报告旨在为投资者、企业决策者及行业分析师提供精准的市场洞察和投资建议,规避市场风险,全面掌握行业动态。第一章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环境
第一节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基本状况分析一、碳排放权交易概念二、碳交易主要两种类型1、项目类型的碳交易2、配额类型的碳交易三、国际碳交易的三大机制1、联合履行机制 (ji)2、排放交易机制 (et)3、清洁发展机制 (cdm)四、建设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意义第二节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环境一、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二、中国经济发展和碳排放情况分析二、碳减排与低碳战略三、碳排放权交易相关解读第二章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分析
第一节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体状况分析一、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概述二、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调研三、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四、全球各碳排放权交易体系最新碳价五、国际地区碳交易市场动态第二节 全球主要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态势及趋势预测一、北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况及趋势二、亚太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况及趋势三、欧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概况及趋势第三章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现状分析
第一节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状况分析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发展阶段1、碳市场的地方试点阶段(2011年至今)2、全国碳市场的准备阶段(2013-2021年)3、全国碳市场的建设、模拟与完善阶段(2020-2024年)4、全国碳市场发展逐步成熟阶段(2020-2030年)5、全国碳市场的成熟运行阶段(2030年以后)二、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现状调研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特点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1、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2、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对企业、投资者的机遇五、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分析六、中国碳排放权交易案例解读第二节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情况分析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总体概况二、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定价状况分析1、总量设定2、配额分配(1)有偿分配法(2)无偿分配法三、碳排放权交易价格的影响因素四、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建设状况分析1、国内碳交易试点进展状况分析2、碳市场成交量及成效额第三节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供需分析一、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供给状况分析二、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需求状况分析三、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供需平衡分析第四章中国碳金融市场分析
第一节 碳金融基本状况分析一、碳金融概念起源二、国外碳金融发展状况分析三、国外碳金融发展先进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1、国外碳金融发展的先进经验分析2、国外先进经验借鉴及其对中国碳金融发展的启示四、碳金融业务在中国发展的现状调研1、绿色信贷业务现状调研2、低碳交易市场建设现状调研3、碳金融理财产品现状调研五、中国碳金融市场的swot研究1、优势2、劣势3、机会4、威胁第二节 碳金融业务对中国银行业的影响研究一、碳金融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机遇1、碳金融业务潜在收益丰厚2、碳金融业务市场需求无限3、碳金融业务符合可持续发展大计二、商业银行发展低碳金融的现状调研二、商业银行主要碳金融业务概述1、碳交易自营业务2、指数化碳交易产品3、碳交易二级市场基金4、碳金融衍生品5、碳减排投资基金6、cdm项目信用增级7、碳交易中介服务8、碳减排项目贷款三、中国银行业做好碳金融业务的措施1、不断创新碳金融理财产品2、科学定位碳金融目标和客户3、完善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四、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面对的挑战1、中国尚未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碳金融交易平台2、缺乏碳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3、技术障碍和人才紧缺五、促进中国商业银行碳金融业务创新发展的建议1、构建碳金融交易平台,建立统一交易市场2、加大碳金融服务体系支持3、加强国际合作,培养本国碳金融人才第三节 低碳背景下中国碳金融问题研究一、中国碳金融的制约因素1、缺乏有效的碳减排市场激励机制,企业积极性较小2、缺乏强而有力的货币绑定机制3、金融机构的结构性问题4、碳金融信贷业务的实践性不强二、低碳背景下中国碳金融发展的路经选择1、构建碳金融内部风险管理机制2、完善碳交易定价能力3、进一步加强碳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建设与政策扶持第四节 碳金融风险监管的国际经验一、国际碳金融风险的分类1、碳金融市场风险2、碳金融操作风险3、流动性风险4、道德风险二、国际碳金融风险监管的基本原则和目标1、国际碳金融市场风险监管的基本原则2、国际碳金融市场风险监管的目标三、国际碳金融市场风险监管机制及防控措施1、欧盟碳金融风险监管机制2、美国碳金融风险监管机制3、英国碳金融风险监管及防控措施第五章中国碳汇市场分析
第一节 林业碳汇发展的现状调研一、林业碳汇的定义、价值1、林业碳汇的定义2、林业碳汇的功能价值3、中国林业碳汇的发展现状调研二、国内林业碳汇项目供需及开发交易状况分析1、林业碳汇项目供给侧分析2、林业碳汇项目需求侧分析3、林业碳汇项目开发及交易状况分析第二节 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变化分析及对中国的启示一、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发展情况分析1、国际林业碳汇交易进展2、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发展趋势预测分析3、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发展特征二、启示1、多种机制并行发展2、高度重视非碳效益3、积极拓宽融资渠道4、持续探索推进路径第三节 森林碳汇交易模式的构建———以陕西省为例一、森林碳汇交易市场模式的构建1、市场构建原则及组织架构2、市场驱动力及发展路径3、市场项目开发4、市场要素设计5、运行机制设计二、森林碳汇交易模式的保障制度1、建立完善碳交易相关制度2、建立完善碳汇金融体系3、建设低碳节 约的生态经济区4、建设低碳社会理念第四节 中国林业碳汇的发展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二、林业碳汇的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缺乏理论和人力资源支持2、缺乏方向性政策指导方针3、碳汇程序的应用复杂、门槛高三、林业碳汇的投资预测及建议1、林业碳汇发展趋势预测分析2、对中国林业碳汇项目的发展建议第五节 全国统一碳市场运行背景下林业碳汇交易投资策略分析一、国内林业碳汇交易面临的挑战1、林业碳汇交易保障法规依旧缺乏2、林业碳汇市场需求有待挖掘3、林业碳汇交易监管亟待强4、交易支撑体系仍需完善二、发展林业碳汇交易的策略建议1、尽快夯实法规政策根基2、积极扩大碳汇市场需求3、全面有效进行市场监管4、深入完善交易支撑体系第六章中国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研究
第一节 cdm机制的提出及发展现状调研第二节 中国的减排形势与cdm项目发展概况一、中国的减排形势二、中国cdm项目发展概况第三节 中国cdm项目开发数据分析一、获得批准的cdm项目二、获得注册的cdm项目三、获得cers签发的cdm项目四、三种cdm项目横向对比第四节 cdm项目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及提升建议一、cdm项目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1、财务因素2、非财务因素二、中国碳交易项目盈利能力提升的建议1、政府投入资金支持,提升碳交易议价能力2、减少贷款利息支出,提高资金利用率3、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第五节 中国cdm项目开发中存在的问题一、存在的问题1、项目类型失衡2、区域分布不平衡3、项目注册成功率低4、卖方没有话语权5、cdm碳排放权交易标准不统一6、对cdm的重视不够,缺乏激励机制二、开发对策第七章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发展现状分析
第一节 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基本介绍一、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简介二、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项目类型第二节 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建设一、政策法规体系建设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三、注册登记系统建设1、注册登记系统建设2、注册登记系统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四、ccer交易平台建设与交易1、ccer交易平台建设2、ccer交易与履约3、ccer交易存在的问题(1)ccer交易量呈现季节 性变化,年交易量与年交易额逆向变化(2)ccer市场供需不平衡,供远大于求(3)ccer价值发生分化,交易不透明五、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体系建设政策建议1、明确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的定位与发展方向2、正确发挥政府与企业的作用3、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项目和核证减排量备案管理4、构建多元化的依法监管机制5、建立交易信息披露制度6、扩大ccer市场覆盖范围,创造ccer市场需求7、完善注册登记系统运维管理第八章中国试点碳市场建设状况分析
第一节 深圳一、碳市场试点状况分析二、碳市场主要业务类型三、碳配额分配方式四、碳市场交易状况分析五、主要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状况分析第二节 北京一、碳市场试点状况分析二、碳市场主要业务类型三、碳配额分配方式四、碳市场交易状况分析五、主要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状况分析第三节 广东一、碳市场试点状况分析二、碳市场主要业务类型三、碳配额分配方式四、碳市场交易状况分析五、主要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状况分析第四节 上海一、碳市场试点状况分析二、碳市场主要业务类型三、碳配额分配方式四、碳市场交易状况分析五、主要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状况分析第五节 天津一、碳市场试点状况分析二、碳市场主要业务类型三、碳配额分配方式四、碳市场交易状况分析五、主要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状况分析第六节 湖北一、碳市场试点状况分析二、碳市场主要业务类型三、碳配额分配方式四、碳市场交易状况分析五、主要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状况分析六、“湖北经验”领跑碳交易市场第七节 重庆一、碳市场试点状况分析二、碳市场主要业务类型三、碳配额分配方式四、碳市场交易状况分析五、主要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状况分析第八节 福建一、碳市场试点状况分析二、碳市场主要业务类型三、碳配额分配方式四、碳市场交易状况分析五、主要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状况分析第九章2025-2031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趋势预测与对策
第一节 2025-2031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的影响因素一、有利因素二、不利因素第二节 2025-2031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趋势预测一、2025-2031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趋势预测展望二、2025-2031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预测分析三、2025-2031年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供需平衡预测分析第三节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中国碳市场存在问题和面临挑战二、中国碳金融市场发展路径建议1、充分认识到碳交易制度建设的长期曲折性2、配额分配制度以基准线法为主逐步过渡到拍卖制度3、设置必要的柔性机制,确保配额总量适度从紧4、逐步扩大控排企业范围,提高碳市场减排效率5、拓宽自愿减排项目渠道,调动社会对ccer的需求6、丰富和创新碳金融产品,促进价格发现机制形成图表目录
图表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生命周期图表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业链结构图表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产业价值链图表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图表 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竞争格局图表 欧洲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图表 美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图表 日本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图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图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企业数量分析图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人员规模分析图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资产规模分析图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分析图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盈利能力分析图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偿债能力分析图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营运能力分析图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能力分析图表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集中度分析图表 中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竞争格局图表 2025-2031年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规模预测分析更多图表见正文......数据资料

全球宏观数据库

中国宏观数据库

政策法规数据库

行业经济数据库

企业经济数据库

进出口数据库

文献数据库

券商数据库

产业园区数据库

地区统计数据库

协会机构数据库

博思调研数据库
版权申明:
本报告由博思数据独家编制并发行,报告版权归博思数据所有。本报告是博思数据专家、分析师在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基础上通过调研、统计、分析整理而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报告仅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本报告内容。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拨打博思数据免费客服热线(400 700 3630)联系。
本报告由博思数据独家编制并发行,报告版权归博思数据所有。本报告是博思数据专家、分析师在多年的行业研究经验基础上通过调研、统计、分析整理而得,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报告仅为有偿提供给购买报告的客户使用。未经授权,任何网站或媒体不得转载或引用本报告内容。如需订阅研究报告,请直接拨打博思数据免费客服热线(400 700 3630)联系。